2014陕西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及答案解析(12.6)
2013-12-06 11:28: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在这部分试题中,每道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11 1×2-2×3+3×4-4×5+5×6……+201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

在这部分试题中,每道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

11. 1×2-2×3+3×4-4×5+5×6……+2011×2012-2012×2013=(    )

A.-2  B.-2012     C.-1013044    D.-2026084

12. 某企业销售人员是行政人员的4倍,制造人员是研发人员的5倍还多22个。若该企业研发、制造、销售、行政人员共112人,而研发人员占5%以上,那么销售人员的人数有(    )个。

A.10     B.12      C.24       D.36

13. 近年来,某市为促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三类,并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垃圾箱,为调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先随机抽取了该市三类垃圾箱总计1000吨生活垃圾,数据统计如下(单位:吨);

  “厨余垃圾”箱 “可回收物”箱 “其他垃圾”箱
厨余垃圾 400 60 100
可回收物 30 240 50
其他垃圾 30 30 60

从表中可知生活垃圾投放错误的概率是(    )

A.0.1      B.0.3       C.0.5     D.0.7

14. 甲、乙两人开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每小时行90千米,乙每小时行60千米,两人在途中C点相遇。如果甲晚出发1小时,两人将在途中D点相遇。且AB两地中点E到C、D两点的距离相等。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为?(  )

A.72         B.108       C.150       D.180

15. 悉尼与北京的时差是3小时,例如:悉尼时间12:00时,北京时间是9:00。某日,当悉尼时间9:15时,小马和小杨分别乘机从悉尼和北京同时出发去对方所在地,小马于北京时间19:33分到达北京。小马和小杨两班航机的速度之比为6:7,那么小杨到达悉尼时,当地时间是(    )。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

11. 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计算。1×2-2×3+3×4-4×5+5×6……+2011×2012-2012×2013=(1×2-2×3)+(3×4-4×5)+……+(2011×2012-2012×2013)=2×(1-3)+4×(3-5)+……+2012×(2011-2013)=-2×(2+4+6+……+2012)=-2×(2+2012)×1006÷2=-2026084。最后一步计算时可采用两位尾数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2. C.【解析】本题考查不定方程。设行政人员有x个,研发人员有y个,那么销售人员是4x个,制造人员是5y+22个,这些加和是5x+6y+22=112人,有5x+6y=90。用尾数法,6y的尾数只能是0,y只能取值5、10,而研发人员占到112×5%=5.6人以上,因此只能为10,此时x=6,销售人员为24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3. B.【解析】本题考查概率问题。从表中可知厨余垃圾有60+100=160吨被投放错误;可回收物有30+50=80吨,其他垃圾有30+30=60吨,总共有160+80+60=300吨垃圾被错误投放了,占抽样总体的300/1000=0.3,即所求概率是0.3。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4.D.【解析】如下图,设AB间距离为10份,因为甲、乙两人速度分别为90千米每小时和60千米每小时,即速度比为3:2,因此,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6份全程,乙走了4份全程,相遇地点C在距离中点E(5份)右侧一份的位置;而甲晚出发1小时,即乙先走60×1=60千米后,两人相遇地点在E点左侧D点,由DE=DC得,D点在E点左侧一份的位置处,即AD为4份;设第二次乙走1小时后位于X处,由于两人速度比为3:2,因此AD:DX=3:2,所以DX长度为 份,所以BX=60千米=(10-4- )份,因此每份长度为18千米,AB=18×10=180千米。\

15. A.【解析】本题考察行程问题。小马到北京的时候悉尼时间为22:33,路途为13小时又18分;同样的路程,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因此两班航机的时间之比为7:6,因此小杨所用时间为(13×60+18)× =6×(130+3)× =6×19×6=36×20-36=684,即11小时24分,因此小杨到悉尼的时间是悉尼时间20:39分,答案选择A选项。

相关热词搜索:陕西华政教育 2013陕西公务员培训 陕西公

上一篇: 国家公务员行测工程问题中特值思想的应用
下一篇: 2014陕西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及答案解析(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