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讲党性”
2012-12-23 16:30: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对话背景】 在某种意义上,延安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既有迅猛的经济发展,也有区域不平衡问题;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有历史生态欠账。从1999年启

  【对话背景】 在某种意义上,延安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既有迅猛的经济发展,也有区域不平衡问题;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有历史生态欠账。从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到去年开始的治沟造地,“红色延安”正在探索一条“绿色新路”。

  过去13年,是延安“绿色革命”的13年

  本报评论部:与想象中黄的色调不同,如今到过延安的人,往往会惊异于它的绿意葱茏。如果说,陕北的版图由黄变绿,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今天延安正在推进的治沟造地,又将带来什么?

  姚引良:如果与1935年到1948年中央在延安的“红色革命”13年相比,1999年到2012年的13年是延安“绿色革命”的13年。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以来,延安已退耕还林9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7%,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

  从退耕还林到治沟造地,首先是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从陕西全省来看,实现粮食增产,陕南、关中土地潜力有限,而陕北则不同,陕北有连绵的山头和覆盖的黄土层,有山就有沟,治沟能造高产稳产的坝地。光在延安,整治500米以上的沟道,就可以增加100万亩土地。所以我们就提出“陕西粮食增产潜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潜力在沟道”的发展思路。

  此外还有一个考虑,从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开始,延安耕地减少了一多半,第二个8年的补贴期很快就要到了,当退耕的农民不再能拿到国家补贴的时候,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重新上山毁林开荒?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报评论部: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温饱与环保、生计与生态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恐怕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民生问题。
姚引良:通过治沟造地,改善老百姓生计,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过去植被为什么被破坏?就是因为老百姓要吃饭,当没饭吃的时候,上山毁林开荒就成为自然选择。现在,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沟道里造1亩地,山上要退耕3亩地,改造的坝地每亩粮食产量是山坡地的5倍,群众会算账,因此治沟造地积极性很高,这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意义重大。

  本报评论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生态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何理解十八大提出的要求?

  姚引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列章,党章修正案也增写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段落,这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组织的纲领增加了新内容,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新时期党性的体现。
富裕未必幸福,但幸福一定是富裕的

  本报评论部:正如开头所言,人们想象中的延安,是条件艰苦、精神伟大的革命圣地。这几年,延安提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将如何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

  姚引良:“圣地延安”,就是要建设人们心目中想象的延安。为此,我们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中疏”就是疏减老城密度,保护革命旧址,恢复延安历史记忆,保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生态延安”,是去年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结合十八大精神,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人工干预优化林分结构。二是大力实施治沟造地工程,加快上山建城步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三是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环保节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幸福延安”,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老百姓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必须始终坚持。过去也提过“和谐延安”、“富裕延安”,但我认为,富裕未必幸福,但幸福一定是富裕的;同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都是幸福的必然要求。

  为了建设“三个延安”,去年我们提出了“四大战略”: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以及“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即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社会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翻一番。现在来看,这些都符合十八大精神。
对延安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狠抓落实。抓落实,具有根本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能认识到问题的人很多,能提出解决方案的就相对少一些,能把解决方案变为现实的就更少了。抓落实,就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就是提高我们的执行能力、执政水平。
本报评论部:在您刚提到的“四大战略”中,“统筹城乡、富民强市”被摆在了首位,有什么特别含义?
姚引良:2011年延安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多元,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1000多元。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目标,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延安“毫无压力”。
但我想强调一点,延安现在还有45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群众。我们不能在平均水平之下,掩盖一个很大的低收入群体。我们提统筹城乡,核心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我们提富民强市,关键是富民,实现低收入人群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所以我们提出,延安人民要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维护好群众利益,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本报评论部:谈延安,一定要谈延安精神。在今天,如何理解延安精神?

  姚引良:我们提出一个要求,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造福老区人民,努力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延安精神是什么?表述很多。但仔细想想,为什么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时边区财政经济异常困难,毛主席曾经说:“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这才有了南泥湾大生产;为什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团结起来抗日图存,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因此,延安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是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今天,对延安来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这么讲?就因为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按照中央部署抓落实,创造性地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造福老区人民。

  当然,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只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到了维护好了,任何矛盾都会迎刃而解,任何目标我们都能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陕西公务员考试论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上一篇: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来我市检查调研推进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下一篇: 新闻热点:汉中市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公告